劉國松

Present-2020

2025

作品〈子夜的太陽〉參展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藏珍—清翫雅集卅周年慶收藏展」

2024

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汪悅進教授主編之《劉國松讀本:藝術家著述及相關評論選集(1950年代迄今)》出版


作品〈子夜的太陽Ⅲ〉參展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特展

作品〈中秋月〉參展桃園市兒童美術館舉辦「新說小百科」展


劉國松作品〈中秋月〉於「新說小百科」展覽現場 |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提供
劉國松作品〈子夜的太陽Ⅲ〉於「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展覽現場

2023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舉辦「劉國松:實驗悟道」

作品〈適意不棄逍遙遊〉參展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舉辦的「法與無法交織的年代-書法作為一種視覺形式」展覽

作品〈山外山〉、〈地球何許之三〉參展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時代記憶:國美35典藏精選展」


獲頒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名譽博士學位

由劉國松文獻庫與香港水墨會合辦的第三屆「劉國松水墨藝術獎」在香港頒獎


劉國松於展覽現場 |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提供
劉國松於臺師大頒發學位典禮上致詞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提供

2022

劉國松作品〈環中(B)〉參展尼泊爾「加德滿都三年展207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及劉國松基金會聯合主辦的「開拓當代水墨之路:劉國松藝術文獻展1940s—1980s」,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德群畫廊展出


作品〈自有歲寒情〉參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館舉辦之「百年傳承.世紀典範—師大百年校慶校友美術創作邀請展」

作品〈捲起千層雪〉參展美國鳳凰城美術館舉辦之「重新定義傳統:來自李氏家族中國畫藏品的禮物」展

由香港水墨會主辦的「劉國松水墨藝術獎2022 香港特別獎」在香港頒獎

2021

作品〈長海浮冰〉、〈白將淹沒一切〉、〈破曉〉三件參展美國洛杉磯郡美術館舉辦的「墨夢:INK 基金會收藏選集」展覽

由劉國松文獻庫與香港水墨會合辦的第二屆「劉國松水墨藝術獎」在香港頒獎

2020

瑞士里特貝爾格博物館舉辦「嚮往自然:解讀中國藝術中的山水」展覽,以其〈雪景〉作品為圖錄封面

2019

由劉國松文獻庫與香港水墨會合辦的首屆「劉國松水墨藝術獎」在香港頒獎

張孟起與劉素玉合著《一個東西南北人:水墨現代化之父 劉國松傳》由臺灣臺北遠流公司出版


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奔 · 月—劉國松」跨年大展


劉國松於展覽現場 | 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2018

作品〈禪夢〉參展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坎特爾視覺藝術中心舉辦之「墨境:山崎朗子與楊致遠夫婦藏當代水墨畫」展,並被挑選作為展覽圖錄封面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成立「當代水墨藝術研究院」,出任首屆院長

策劃並參加由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當代水墨藝術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系列展演活動之一「水墨概念藝術大展」

2017

獲頒第三十六屆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獎


「一個東西南北人:劉國松創作回顧展」於山東博物館展出

參加由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無垠:行進中的水墨運動——中國當代水墨年度大展」

第三屆香港水墨藝博會Ink Asia,香港水墨會舉辦「向劉國松致敬」特展

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舉辦「似重若輕:M+ 水墨藏品展」展出M+館藏劉國松作品

2016

中國上海中華藝術宮舉辦大型回顧展「蒼穹之韻:劉國松水墨藝術展」


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是首位華人畫家獲此殊榮

獲中華民國總統府頒發「二等景星」勳章

2016年劉國松獲選美國文理學院外籍院士,是首位華人畫家獲此殊榮

2015

參加香港舉辦的全球首屆「水墨藝術博覽會」,並應大會邀請演講「我的水墨繪畫之路」


MoCA新加坡當代美術館、印尼雅加達國家博物館和曼谷當代美術館舉辦「革命.復興:劉國松繪畫大展」 作為東南亞巡迴展


劉國松在水墨藝博演講「我的水墨繪畫之路」,左起皮道堅、劉國松、鄧民亮

2014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革命.復興:劉國松繪畫大展」,此展翌年巡迴東南亞展出

2013

中國山東博物館成立「劉國松現代水墨藝術館」,作品常設展示

2012

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一個東西南北人:劉國松八十回顧展」


2012年3月劉國松在國美館舉行「80回顧展」解說他的作品,照片中間左三起為館長黃才郎、劉國松、林金田|張孟起攝
2012年3月劉國松在國美館舉行80回顧展開幕,右起為李君毅、李明振、楊渡、黎模華、劉國松、林金田、黃才郎、袁金塔,後排左起為Julia Andrews、皮道堅、沈揆一|張孟起攝

2011

獲中國藝術研究院頒發「中華藝文終生成就獎」


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劉國松創作大展 — 八十回眸」大型展覽

蕭瓊瑞著《水墨巨靈:劉國松傳》由臺灣臺北遠景出版社出版

2010

「宇宙即我心」個展於英國倫敦Goedhuis Contemporary 畫廊舉辦

作品〈日月浮沉〉為大英博物館收藏


獲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

獲美國加州世界藝術文化學院及世界詩人大會頒發榮譽博士學位


1970|〈日月浮沉〉|57.2 x 94.2 cm

2009

中國湖北省博物館、 寧夏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與合肥亞明藝術館巡迴「宇宙心印: 劉國松繪畫一甲子」展覽


香港大學美術館舉辦「宇宙心印:劉國松的藝術創作與思想」展並出版李君毅著專論圖錄

2008

獲臺灣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

2007

「宇宙心印: 劉國松繪畫一甲子」由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主辦於武英殿展覽館


林木著《劉國松的中國現代畫之路》由中國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

張孟起與劉素玉著《宇宙即我心:劉國松的藝術創作之路》由臺灣臺北典藏藝術公司出版


「宇宙心印: 劉國松繪畫一甲子」開幕,劉國松與嘉賓合照

2006

中國杭州浙江省博物館、浙江西湖美術館與湖南省博物館主辦「心源造化:劉國松現代水墨畫展」


山水巨幅〈天子山盛夏〉為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2005

應蘇立文教授邀請出席英國牛津大學主辦之「現代中國藝術學術研討會」

2004

應邀於香港藝術館舉辦「劉國松的宇宙」展覽


獲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頒授「榮譽教授」銜

2003

「劉國松七十回顧展」於香港漢雅軒展出

2002

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巡迴展出「宇宙心印——劉國松七十回顧展」


當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傑出校友」

劉國松兩位旅居的女兒,特別趕到上海與父親祝壽

2000

應邀赴中國西藏大學講學,並前往珠穆朗瑪峰,出藏後左耳突然失聰


《劉國松.余光中 : 對影叢書——文采畫風》由中國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0至2001年間,多次造訪中國四川九寨溝,深受原始自然景觀的感動,開始實驗,創造一系列九寨溝的波光水影作品


2000至2001年間,多次造訪四川九寨溝,此後不斷實驗,終以描圖紙與漬墨法成功演繹色彩繽紛的九寨海子之美

1999

應國立國父紀念館之邀,於中山國家畫廊舉辦「宇宙即我心」個展


劉國松與余光中應邀赴巴黎合作一套〈畫中有詩〉版畫,同時出版《詩情畫意集》,封面由張隆延題字,收錄〈吹皺的山光〉、〈荷的聯想〉等六幅配有題畫詩的畫作

1998

臺灣唯一的藝術家應邀赴美國紐約與西班牙畢爾包參加古根漢美術館舉辦之「中華五千年文明藝術展」的展出,並參加開幕式


德國出版之大學教科書《橋樑與斷裂:20世紀的中國繪畫》用劉國松作品〈千仞錯〉作封面,內文大量介紹其對當代中國繪畫的影響


1998年7月17日劉國松應邀參展「中華五千年文明藝術展」的展出,開幕式之前攝於西班牙畢爾堡古根漢美術館

1997

應邀參加上海美術館舉辦之「中國藝術大展」及研討會

1996

應邀擔任臺灣國立臺南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首任所長


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劉國松藝術研究展」,出版蕭瓊瑞著《劉國松研究》以及李君毅編《劉國松研究文選》

陳履生著《劉國松評傳》由中國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

1995

參加在香港藝術館舉行之「傳統與創新:二十世紀中國繪畫」大展,翌年移師大英博物館、新加坡美術館、德國科隆東亞美術館

1992

應邀出席臺北市立美術館「東方美學與現代美術」學術研討會,會後有感而發撰文〈先求異再求好──解開國畫的死結(上)、(下)〉美術教學理論,發表於《臺灣新生報》1992年5月17、24日


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今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劉國松六十回顧展」

10月自香港中文大學退休,返臺中定居, 並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

1991

獲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現代繪畫成就獎」

1990

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劉國松大型回顧展,並出版《劉國松畫集》


1990春,臺北市立美術館為劉國松舉行個人畫展時,攝於會場,左起劉令時(兒子)、劉國松、陳其寬、黎模華

1989

應美國運通銀行之請,繪五層樓高之大畫〈源〉


參加韓國漢城市立美術館(今首爾市立美術館)舉版「第四屆亞洲國際美術展覽會」

德國布萊梅海外博物館舉行個展


1989|〈源〉|1952 x 366 cm

1988

參加北京中國畫研究院「國際水墨畫展」與水墨畫研討會,發表論文〈當前中國畫的觀念問題〉


參加日本福岡市美術館「第三屆亞洲國際美術展覽」

1987

8月前往中國西藏旅遊,成為創作「西藏山水系列」靈感泉源


參加日本東京都美術館「國際水墨畫展」,並獲特別獎

參加加拿大溫哥華市美術館「當代中國繪畫展覽」

參加比利時布魯塞爾市政廳主辦之「中國現代畫展」


1987年劉國松攝於拉薩布達拉宮,第一次訪問西藏後嘗試用水拓技法畫雪山

1986

水拓的創作技法達至成熟之境,開始漬墨畫的探索與實驗


1985年劉國松於香港中文大學教室教學示範水拓技法(周敘倫攝影)

1985

首次應法國「五月沙龍」之邀,作品〈沉入山的呼吸裡〉參加該沙龍在巴黎大皇宮的展出

香港藝術中心、澳門市政廳賈梅士博物館舉行個展

參加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行之「國際水墨畫特展」


周韶華著《劉國松的藝術構成》由中國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在中國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為期兩週之現代水墨畫課程


1985|〈沉入山的呼吸裡〉|178.5 x 95.5 cm

1984

中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劉國松畫輯》

1983

個展於北京中國美術館與南京江蘇省美術館,並應中央美術學院之邀公開舉辦三場演講,隨後三年巡迴展於中國十八個重要地區與城市


參加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行之「自然的情懷」四人聯展


1983年劉國松畫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首展,與艾青、李可染、林林等文藝界名人合影。

1982

美國猶他州婁根市諾拉依科哈瑞森博物館舉行個展


參加在英國倫敦莫士撝畫廊舉行之「二十世紀中國畫之發展」、澳洲墨爾本市東西畫廊「現代中國水墨畫展」、香港藝術館「山水新意境」畫


英國出版的紐約大學教授希諾考瓦著《現代中國和日本》大學教科書,視其為現代中國畫的領軍人物,收錄作品〈石之變位〉

1981

應邀赴北京參加中國畫研究院(今中國國家畫院)之成立大會並參展,是劉國松首次在中國展出作品


參加法國巴黎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中國現代繪畫趨向展」

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市立文化藝術中心、科羅拉多大學美術館以及加州科斯塔梅薩山之安瑞畫廊舉行個展

應巴林國家銀行之邀,參加「第一屆亞洲藝術節展覽會」


1981年中國畫研究院成立宴會,左起亞明、劉國松、李可染夫婦及吳作人夫婦

1980

應美國愛荷華州與伊利諾州藝術諮詢委員會之邀,在愛荷華大學擔任訪問藝術家一年,並於各大學美術學院、教育電視臺及美術館巡迴演講及教授繪畫


美國堪薩斯州威奇托州立大學烏瑞奇藝術博物館、亞利桑那州土桑市亞利桑那大學美術館以及加州蒙特瑞半島美術館舉行個展

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舉辦「中國周末」活動,認識中國作家艾青夫婦與王蒙

1979

李鑄晉《現代中國畫》於瑞士出版,介紹蘇黎世的德雷諾瓦茨收藏,包括其多件作品


1979年劉國松再次應聘赴美執教,全家攝於艾荷華。左為大女兒令徽、右為長子令時,前面為小女兒令儀

1978

美國紐約大學教授希諾考瓦著《中國與日本文明簡史》大學教科書,將其列為現代中國畫的代表人物,並在書中引用其文章畫作


擔任臺北市立美術館籌備委員會委員

1977

美國新罕普什州普利茅斯州立大學美術館以及加州歐西頓托學院藝術畫廊、澳洲墨爾本市東西畫廊舉行個展


澳洲墨爾本市東西畫廊舉行個展

參加並出任「一九七七年當代香港藝術」展覽評審委員

1976

改寫1965年發表於《文星》的文章〈談繪畫的技法〉,特別加入這項新理論,以〈談繪畫的技巧〉之名,刊登於香港《星島日報》1976年11月17日、18日、19日,三年後發表於臺灣《聯合報》1979年1月9日、10日、11日,引發大規模的討論


香港中文大學、國際美育協會亞洲區會與國際美育協會香港分會主辦亞洲區第四屆美術教育會議,並當選國際美育協會國際藝術教育協會亞洲區會長

英國藝術史學者蘇立文著《中國美術簡史》由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出版,將其列入創新一派

1975

應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學院之邀,擔任客座教授一年


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第一屆現代水墨畫文憑課程畢業生舉辦水墨畫展於香港大會堂,劉國松為展覽手冊撰寫序言,首次主張「革中鋒的命,革筆的命」

1974

法國出版的《抽象藝術1945-1970》一書,收錄其作品〈地球何許?〉


參加日本東京上野之森美術館「亞細亞現代美術展」

參加美國耶魯大學美術館「當代中國之繪畫與書法展」,並巡迴著名大學美術館展出一年

1973

香港藝術中心舉辦「劉國松畫展」

創辦「現代水墨畫文憑課程」於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


英國藝術史學者蘇立文教授所著的《東西方藝術之會合》(東西方藝術的交會)在英國出版,對劉國松藝術創作給予歷史定位

開始全力探索水拓畫技法

1972

出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系主任,並創設「現代水墨畫」課程。


菲律賓馬尼拉市陸茲畫廊舉行個展

美國猶他州普柔佛市楊百翰大學藝術博物館、猶他州婁根市猶他州立大學藝術館以及猶他州鹽湖城猶他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個展

參加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美術館主辦之「中國繪畫之新方向—十一位當代中國藝術家」巡迴展覽


1972年劉國松攝於香港中文大學

1971

應聘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任教,遷居香港


英國布里斯托市美術館以及倫敦莫士撝畫廊舉辦英國首兩屆個展

參加第十一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

1970

在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舉辦「劉國松畫展」,並出版《劉國松:一個中國現代畫家的成長》德文版;翌年巡迴至法蘭克福應用工藝博物館


應美國威斯康辛史道特州立大學藝術系之邀,擔任客座教授一學期

受到「極限繪畫」影響,開始用壓克力顏料與噴槍技法,創作「月之蛻變」系列


1970年前往德國科隆參加東亞藝術博物館主辦之「劉國松畫展」時,在其個展海報下留影
1970德國東亞藝術博物館舉辦劉個展開幕酒會,右3為館長-Dr. Roger Goepper

1969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劉國松畫展」,並出版美國李鑄晉教授英文專著《劉國松:一個中國現代畫家的成長》

參展第十屆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美術館「二十世紀中國繪畫的發展」


受前一年底美國「阿波羅8號」太空船登陸月球拍攝地球照片的啟發,開始創作「太空畫系列」,首幅〈地球何許?〉獲美國「主流‘69」國際美展繪畫首獎


1969|〈地球何許?〉|150 x 78.5 cm
李鑄晉教授英文專著《劉國松:一個中國現代畫家的成長》於1969年出版

1968

當選臺灣第二屆「十大傑出青年」

參加第十二屆「五月畫展」

發起與創立臺灣 「中國水墨畫學會」,繼續鼓吹中國畫之現代化


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藝術博物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塔夫托博物館舉行個展


五月畫會成員合影於中和,左起陳庭詩、劉國松、馮鍾睿、郭豫倫

1967

應美國諾德勒斯畫廊之邀,舉行首次紐約個展,獲《紐約時報》藝評家肯乃德好評,並成為該畫廊代理畫家

應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市納爾遜美術館(今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邀請舉行個展

參加第十一屆「五月畫展」


五月初離開紐約,先後訪問歐洲多個國家,十月返回臺灣,繼續任教於中原理工學院

1966

首本個人畫冊《劉國松畫集》以英文行世,由李鑄晉與羅覃撰寫專文,黃華成設計封面,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第二本論文集《臨摹.寫生.創造》由臺北文星書店出版

參加第九屆「五月畫展」

由藝術史學者李鑄晉教授推薦,獲美國洛克斐勒三世基金會兩年環球旅行獎,赴愛荷華大學學習銅版畫三個月,隨後在美各地旅遊參觀四個月,並在紐約旅居九個月


應美國加州拉古納藝術協會美術館(今拉古納美術館)之邀,舉行在美國之首次個展

參加在美國舉行之「中國山水畫的新傳統」展覽,該展在美國美術博物館巡迴展出兩年

劉國松在美國的第一次個展是1966年2月應加州拉古那灘市立美術館之邀,劉國松與該館博物館館長阿姆斯壯博士(前)及部分館員合影
1966年美國堪薩斯市納爾遜美術館舉辦劉國松畫展時,劉國松與李鑄晉合影

1965

首次個展於臺北國立臺灣藝術館(今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參加「亞洲先進藝術家畫展」於亞洲十大城市巡迴展出


第一本論文集《中國現代畫的路》由臺北文星書店出版


《中國現代畫的路》臺北文星書店於1965年4月出版

1964

經由余光中引薦,旅美中國藝術史學者李鑄晉參訪其畫室,深為其畫作〈寒山雪霽〉所驚豔

參加第八屆「五月畫展」


參加「當代中國繪畫展」非洲十四個國家巡迴展

1963

發明粗筋劉國松紙,並藉此創造「抽筋剝皮皴」獨特畫風

參加第七屆「五月畫展」

參加第七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展出水墨作品〈動中之靜〉


作品《雲深不知處》為香港藝術館收藏,也是作品首次為美術館收藏


1963|《雲深不知處》|90 x 30 cm

1962

參加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之第六屆「五月畫展」暨「現代繪畫赴美展覽預展」


參加越南「西貢第一屆國際美展」

第六屆「五月畫展」暨「現代繪畫赴美展覽預展」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左起莊喆、彭萬墀、韓湘寧、廖繼春、劉國松、孫多慈、楊英風

1961

與黎模華女士結婚


參加第五屆「五月畫展」

參加第六屆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

放棄油彩與畫布,重回紙墨世界,宣導「中國畫現代化」運動

撰文反駁徐複觀〈現代藝術的歸趨〉一文,引發現代繪畫論戰


6月3日劉國松與黎模華在臺北結婚時攝

1960

應聘擔任臺灣中原理工學院(今中原大學)建築系講師


參與發起成立「中國現代藝術中心」,此中心後因「秦松事件」而受挫及解散

參加第四屆「五月畫展」

1959

參加第五屆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法國「巴黎國際青年雙年展」,被法國《費加羅報》評為天才

參加第三屆「五月畫展」


經由廖繼春老師推薦,至臺南成功大學建築系擔任郭柏川教授的助教

繪畫思想由全盤西化轉為中西合璧,於是在石膏油畫的實驗中,進一步加入松節油、墨,創造水墨暈染的韻味

參與尉天驄主編《筆匯》月刊編撰工作


1960年劉國松與石膏油畫作品攝於成功大學建築系

1957

首屆「五月畫展」於臺北中山堂舉辦,掀起了臺灣現代藝術運動

開始石膏在畫布上打底的油畫實驗

代表臺灣參加日本東京「亞洲青年美術家展」


第一屆「五月畫展」於臺北市中山堂,左起劉國松、鄭瓊娟、李芳枝、陳景容、郭東榮、郭豫倫

1956

夏天與同班同學李芳枝、郭東榮、郭豫倫在師大舉辦「四人聯合西畫展」,在廖繼春老師的鼓勵下創立「五月畫會」,並決定每年五月舉行畫展

1955

臺灣師範學院藝術系第一名畢業,隨後於基隆市立第一中學教學實習一年


1955年學士學位照

1954

以筆名「魯亭」發表〈為什麼把日本畫往國畫裡擠?〉一文於《聯合報》,從此經常撰寫藝術評論。

1952

創作〈刧後餘溫〉短篇小說,在謝冰瑩老師鼓勵下投稿《中學生文藝》刊登

1951

以同等學歷考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1949

隻身隨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到臺灣,就讀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附屬中學(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高一


1949年劉國松與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同學合照,後排左起劉育春、薛湘蘭,右起李傅義

1948

考入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

1938

父親於中國抗日戰爭(1937-1945)中陣亡,與母親流亡湖北、陝西、四川、湖南、江西各地,妹妹於逃亡中夭折


1946年與母親妹妹攝於武昌

1932

4月26日生於安徽蚌埠,祖籍山東青州